尊重历史背景:深入了解照片拍摄的时代、地域及相关背景信息,这是上色的基础。不同年代有独特的流行色彩和风格,如民国时期服饰颜色多为素净淡雅,而现代色彩选择更丰富。查阅相关历史资料、同时期照片或文献,能确保上色符合当时情境,避免出现时代错误。例如,给一张 20 世纪 50 年代的工人劳动场景照片上色,工作服颜色应参考那个时期常见的蓝色、灰色等。
保留原始质感:老照片因年代久远会有独特的质感,如泛黄、褪色、轻微划痕等。这些痕迹是历史的印记,上色时应尽量保留,以维持照片的历史感。过度修复和上色可能使照片失去原有韵味,变得不真实。对于轻微泛黄的照片,不要完全消除黄色调,可适当调整使其更自然。
参考灰度层次:黑白照片的灰度层次蕴含颜色信息。一般来说,较亮区域对应浅色或亮色物体,较暗区域对应深色物体。观察灰度层次,结合物体材质和光照,为上色提供方向。例如,照片中亮部的云朵可上白色或浅灰色,暗部的树干可上深棕色。
色彩协调自然:运用色彩理论确保上色协调。选择互补色可增加对比度,类似色营造和谐氛围。避免使用过于鲜艳或刺眼的颜色,保持整体色调统一。例如,若给风景照片上色,天空和草地颜色应协调,避免出现突兀的色彩组合。
进行局部测试:在上色前,先在照片小部分区域测试不同颜色和上色方法。观察测试效果,判断颜色是否合适、自然,是否符合预期。不满意可及时调整,避免大面积上色后难以修改。测试区域可选在不显眼处,如照片边缘或背景部分。
控制色彩饱和度和明度:适度调整色彩饱和度和明度,避免过度饱和或过亮过暗。过度饱和使颜色失真,过亮过暗影响画面层次感和真实感。根据照片主题和氛围,合理调整,使颜色自然真实。例如,给人物肖像上色,肤色饱和度和明度要适中,以展现真实的皮肤质感。
注意光线和阴影:考虑照片中光线和阴影方向及强度,这对颜色选择和表现物体立体感很重要。光线照射区域颜色更亮更鲜艳,阴影区域颜色更暗更偏冷色调。通过调整颜色的明度和色调表现光线和阴影效果,使画面更立体真实。例如,在人物脸部,受光面和背光面颜色应有差异。
避免过度修饰:上色目的是还原和增强照片效果,而非过度修饰。不要添加与照片内容无关的元素或过度改变原有构图。保持照片的原始内容和风格,尊重拍摄者的意图。例如,不要为了使照片更美观而随意添加不存在的景物。
保存原始照片:在进行任何上色操作前,务必保存原始照片备份,防止操作失误或不满意时能恢复原状。同时,保存上色过程中的不同版本,便于对比和调整。可使用不同文件名或版本号标识,方便管理。
